“越来越多人正在关闭朋友圈”:你有社交媒体倦怠吗?

智联招聘 2023-12-08 15:18 205 阅读

作者:李亚男

来源:智联招聘(ID:zhaopin-com)

Q社区中,“你有社交媒体倦怠吗”问题引发关注。
大多数人都表示自己有社交媒体倦怠,不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心情和任何动态,面对别人的主动闲聊也没有想回复的欲望,只一个人的安静独处
关闭朋友圈、懒得互动、对分享日常失去兴趣,社交媒体倦怠在年轻群体中逐渐成为常态。
社交媒体倦怠,主要来源于泛化的信息过载和社交过载。职场中的社交压力,也会让人产生倦怠,学会如何在社交媒体中自处,尤为重要。让它作为自己与科技交互的工具,而不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掌控者。
社交媒体倦怠的原因有哪些?
1、主动权丧失,被动接收信息
当你在购物平台查看了某个内容,平台会自动生成一个推荐页面,为你推荐同类型内容。甚至,当你和朋友通过聊天工具聊起来某种物品时,你打开购物网站就会主动给你推荐相关产品。
这些场景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大数据时代,虽然带来了很多便捷,但是也把我们圈在了固定的圈子里面,让我们难以轻易走出。
《奇葩说》中有一期的辩题是“下班后的消息要不要回”,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社交媒体沟通方式的存在,让这种现象成为可能。当在下班时间收到工作信息时,回不回信息都会成为职场社交负累。
2、无深层链接,肤浅社交耗费精力
随着社交软件中好友数量的增加,弱关系链接的好友越来越多,他们仅仅存在于通讯录里,只能称之为浅层性社交。
浅层性社交与他人建立的联系是以弱连接感为主导,而缺乏与他人的深度联系,更容易使人感受到孤独等负面情绪。
朋友前几天说起她的一次饭局,是一所高校MBA的校友会,很多人忙着找认为厉害的人攀谈、敬酒、交换微信。即使加了好友,这些人也不会成为真正的人脉资源。所谓资源,其实是能力对等、层次相仿的一种关系。
只是加上好友,躺在通讯录,朋友圈偶尔点赞,不会成为有效社交。反而,这种肤浅社交只会耗费精力。
3、碎片化侵袭,流于形式无洞见
七七为人上进,通勤时间也要听书学习,但是工作好几年,能力提高并不快。除了她自己对此有很大的疑惑以外,连同事都替她惋惜。
碎片化的信息,通过算法推荐、朋友分享等方式不断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信息只会让你的大脑和精神感到过载疲惫,泛娱乐化,无法促进思考。
碎片化的学习的确会带来一定信息,但是如果没有深度思考,这些碎片化知识仍然是碎片,无法形成整体为我们所用。
长期以往,碎片化的学习只会流于形式,缺乏自我洞见,无法汇聚成为自己的力量。
如何在社交媒体中学会自处?
1、审视自我,摒弃跟风
在社交媒体交流中,信息传达方会对信息接受方产生隐形的压迫感,比如前面说到奇葩说讨论的“下班后的消息要不要回”这个话题,大部分人已经将责任定位在信息接收方。
在这种压力下,很容易产生对社交媒体的倦怠。这时候,应该对自己进行审视定位,而不是盲目跟风。
当被“及时回复消息”所裹挟的时候,其实自己已经处于被动地位。如果工作中,时常被社交信息打扰,就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率。
有人会在工作时将社交工具放置一边,分时间段对消息进行及时回复,如果有紧急情况可通话联系。这样既不会耽误紧急事件,也不会让自己的工作受到影响,化被动为主动,掌控工作的节奏。
2、提高自我效能,引领达成目标
当碎片化信息扑面而来,如果沉湎其中不自知,忽略寻找其他路径扩大自己的信息来源,只会让自己局限在一个狭隘的框架中。
碎片化的知识并非完全无用,当我们对碎片化知识进行消化,并自我整理之后,可以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但是这应该在基于自己具有自我效能的基础之上。
提高自我效能,明确学习目标,有选择性的甄选自己所要接触的模块知识,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3、剔除“程式化社交”,选择性深度链接
当朋友圈中,更多的是商业或无用信息,弱关系朋友的动态占据了大部分版面,“点赞”成为了礼貌性流程或职场社交礼仪。这些程式化社交,也正在侵蚀我们对待社交媒体的耐心。
钱枫曾在节目中抱怨汪涵拉黑了自己,汪涵却回:“陈坤范冰冰都被我删掉了。”他随后解释,当朋友圈人数达到一百多时,自己就会觉得有些可怕,要把一些没有意义的,全都删掉。在删掉部分人之后,汪涵坦言自己的生活尤其自在。
我们不应该被社交绑架,而是应该学会利用社交的优势,为工作、生活服务。找到自己的掌控感,对圈子中的好友进行选择性地深度链接。
我们无需抵制科技的进步,但是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社交媒体倦怠的真相,从而理清个中缘由,学会在社交关系中自处,并掌控自己的节奏。
倦怠感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做一个内心愉悦的职场人,自我审视,并努力践行。
愿每一个职场人都能定义自己的职场,也能定义自己的方向!
留言说说,你对社交媒体有倦怠感吗?

(本文来源智联招聘(公众号ID:zhaopin-com),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别冲动离职,先改简历!
职引简历,AI一键优化!求职迷茫?AI助您精准定位,打造专属岗位JD。意向岗位?AI匹配技术,让您的简历一击即中。优势难寻?AI深度挖掘,让您的经验焕发光彩。表达精准?AI润色服务,让您的简历字字珠玑。格式烦恼...
2024-09-26 11:11
下载APP
扫码下载APP
三茅公众号
扫码添加公众号
在线咨询
扫码在线咨询
消息
关注
粉丝
正在加载中
猜你感兴趣
换一批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更多
消息免打扰
拉黑
不再接受Ta的消息
举报
返回消息中心
暂无权限
成为三茅认证用户,即可使用群发功能~
返回消息中心
群发消息本周还可群发  次
文字消息
图片消息
群发须知:
(1)  一周内可向关注您的人群发2次消息;
(2)  创建群发后,工作人员审核通过后的72小时内,您的粉丝若有登录三茅网页或APP,即可接收消息;
(3)  审核过程将冻结1条群发数,通过后正式消耗,未通过审核会自动退回;
(4)  为维护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请勿发送骚扰、广告等不良信息,创建申请即代表您同意《发布协议》
本周群发次数不足~
群发记录
暂无记录
多多分享,帮助他人成长,提高自身价值
群发记录
群发文字消息
0/300
群发
取消
提交成功,消息将在审核通过后发送
我知道了
您可以向我询问有关该内容的任何信息,或者点击以下选项之一:
{{item}}
三茅网出品,免费使用
复制
全选
总结
解释一下
延展问题
自由提问

“越来越多人正在关闭朋友圈”:你有社交媒体倦怠吗?

智联招聘2023-12-08 15:18
205 阅读

作者:李亚男

来源:智联招聘(ID:zhaopin-com)

Q社区中,“你有社交媒体倦怠吗”问题引发关注。
大多数人都表示自己有社交媒体倦怠,不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心情和任何动态,面对别人的主动闲聊也没有想回复的欲望,只一个人的安静独处
关闭朋友圈、懒得互动、对分享日常失去兴趣,社交媒体倦怠在年轻群体中逐渐成为常态。
社交媒体倦怠,主要来源于泛化的信息过载和社交过载。职场中的社交压力,也会让人产生倦怠,学会如何在社交媒体中自处,尤为重要。让它作为自己与科技交互的工具,而不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掌控者。
社交媒体倦怠的原因有哪些?
1、主动权丧失,被动接收信息
当你在购物平台查看了某个内容,平台会自动生成一个推荐页面,为你推荐同类型内容。甚至,当你和朋友通过聊天工具聊起来某种物品时,你打开购物网站就会主动给你推荐相关产品。
这些场景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大数据时代,虽然带来了很多便捷,但是也把我们圈在了固定的圈子里面,让我们难以轻易走出。
《奇葩说》中有一期的辩题是“下班后的消息要不要回”,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社交媒体沟通方式的存在,让这种现象成为可能。当在下班时间收到工作信息时,回不回信息都会成为职场社交负累。
2、无深层链接,肤浅社交耗费精力
随着社交软件中好友数量的增加,弱关系链接的好友越来越多,他们仅仅存在于通讯录里,只能称之为浅层性社交。
浅层性社交与他人建立的联系是以弱连接感为主导,而缺乏与他人的深度联系,更容易使人感受到孤独等负面情绪。
朋友前几天说起她的一次饭局,是一所高校MBA的校友会,很多人忙着找认为厉害的人攀谈、敬酒、交换微信。即使加了好友,这些人也不会成为真正的人脉资源。所谓资源,其实是能力对等、层次相仿的一种关系。
只是加上好友,躺在通讯录,朋友圈偶尔点赞,不会成为有效社交。反而,这种肤浅社交只会耗费精力。
3、碎片化侵袭,流于形式无洞见
七七为人上进,通勤时间也要听书学习,但是工作好几年,能力提高并不快。除了她自己对此有很大的疑惑以外,连同事都替她惋惜。
碎片化的信息,通过算法推荐、朋友分享等方式不断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信息只会让你的大脑和精神感到过载疲惫,泛娱乐化,无法促进思考。
碎片化的学习的确会带来一定信息,但是如果没有深度思考,这些碎片化知识仍然是碎片,无法形成整体为我们所用。
长期以往,碎片化的学习只会流于形式,缺乏自我洞见,无法汇聚成为自己的力量。
如何在社交媒体中学会自处?
1、审视自我,摒弃跟风
在社交媒体交流中,信息传达方会对信息接受方产生隐形的压迫感,比如前面说到奇葩说讨论的“下班后的消息要不要回”这个话题,大部分人已经将责任定位在信息接收方。
在这种压力下,很容易产生对社交媒体的倦怠。这时候,应该对自己进行审视定位,而不是盲目跟风。
当被“及时回复消息”所裹挟的时候,其实自己已经处于被动地位。如果工作中,时常被社交信息打扰,就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率。
有人会在工作时将社交工具放置一边,分时间段对消息进行及时回复,如果有紧急情况可通话联系。这样既不会耽误紧急事件,也不会让自己的工作受到影响,化被动为主动,掌控工作的节奏。
2、提高自我效能,引领达成目标
当碎片化信息扑面而来,如果沉湎其中不自知,忽略寻找其他路径扩大自己的信息来源,只会让自己局限在一个狭隘的框架中。
碎片化的知识并非完全无用,当我们对碎片化知识进行消化,并自我整理之后,可以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但是这应该在基于自己具有自我效能的基础之上。
提高自我效能,明确学习目标,有选择性的甄选自己所要接触的模块知识,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3、剔除“程式化社交”,选择性深度链接
当朋友圈中,更多的是商业或无用信息,弱关系朋友的动态占据了大部分版面,“点赞”成为了礼貌性流程或职场社交礼仪。这些程式化社交,也正在侵蚀我们对待社交媒体的耐心。
钱枫曾在节目中抱怨汪涵拉黑了自己,汪涵却回:“陈坤范冰冰都被我删掉了。”他随后解释,当朋友圈人数达到一百多时,自己就会觉得有些可怕,要把一些没有意义的,全都删掉。在删掉部分人之后,汪涵坦言自己的生活尤其自在。
我们不应该被社交绑架,而是应该学会利用社交的优势,为工作、生活服务。找到自己的掌控感,对圈子中的好友进行选择性地深度链接。
我们无需抵制科技的进步,但是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社交媒体倦怠的真相,从而理清个中缘由,学会在社交关系中自处,并掌控自己的节奏。
倦怠感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做一个内心愉悦的职场人,自我审视,并努力践行。
愿每一个职场人都能定义自己的职场,也能定义自己的方向!
留言说说,你对社交媒体有倦怠感吗?

(本文来源智联招聘(公众号ID:zhaopin-com),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顶部
AI赋能,让您的工作更高效
您可以向我询问有关该内容的任何信息,或者点击以下选项之一:
{{item}}
{{copyMenuTxt}}
您可以向我询问有关该内容的任何信息,或者点击以下选项之一:
{{item}}
{{copyMenuTxt}}
三茅网出品,免费使用
复制
全选
总结
解释一下
延展问题
自由提问
联系我们(工作日 09:00-19: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