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后,应当按照约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无故拖欠和克扣工资。如果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后超过法定时间仍然不发工资,则属于违法行为。
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原因不同,支付工资的时间也不同。如果是因为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导致劳动者被迫离职,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劳动合同后立即支付劳动者工资。如果是因为劳动者违反了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或者劳动合同的约定,导致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则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工资。因此,劳动者在工作中应当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的约定,避免因自己的原因导致被辞退后无法获得应有的工资。
一般来说,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后最晚需要在一个月内支付劳动者工资。如果超过这个时间仍然不发工资,则属于违法行为。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无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的,可以加收滞纳金。同时,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行政部门投诉、申请仲裁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此外,用人单位在制定劳动规章制度时也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则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在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时也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超过法定标准。如果用人单位违反了这些规定,则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罚款。
总之,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后应当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超过法定时间不发工资或者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则属于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以通过各种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注意: 上述回答仅供参考, 具体内容请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