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的计算方法如下:
岗位工资是根据劳动者所在岗位的职位等级、工作年限等因素进行计算的。具体来说,每个岗位都有相应的岗位等级,例如管理岗位、技术岗位、操作岗位等,不同等级的岗位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工作年限则会影响薪级,每个薪级都有相应的工资数额,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可以逐级上升薪级。2. 具体来说,岗位工资的计算公式为:岗位工资 = 岗位等级工资标准 × (实际工作月数 / 总月数) × 系数 + 奖励工资等其他津贴。薪级工资的计算公式为:薪级工资 = 薪级工资标准 × (实际工作月数 / 总月数) + 奖励工资等其他津贴。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岗位等级和工作年限以及奖励工资等其他津贴的计算方法可能会因不同的企业和事业单位而有所不同,具体情况需要咨询所在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
一、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怎么计算
1、岗位工资计算公式如下:
S=K×(1+N×Q)
S-岗位工资;K-职层工资基数;N-所在职层的职级数;Q-级差系数
(1)事业单位的基本工资分为: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其中岗位工资是由职称或职级决定的,而薪级工资是由可计算工龄的在校时间和工作时间决定的。
(2)可计算工龄的在校时间是指全日制专科以上学历的,从入学的那一年起计算工龄。比如学历是本科,工龄就从本科入学的那一年起算再加上工作时间计算。再者,晋升岗位的时间也决定了薪级工资的档次,假如晋升职称的时间比别人要晚的话,工资也会有很大差别的。工资不一样,一是要看学历和入学时间,二是看晋升职称的时间。
2、薪级工资计算:
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薪级工资标准由相应的“薪级”确定,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对工人设置40个薪级,每个薪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而“薪级”需要由“不同级别的岗位上的具体任职年限”和“套改年限”两个信息确定。
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二、事业单位岗位等级是怎么划分的
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根据岗位性质、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对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分别划分通用的岗位等级。
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即一至十级职员。事业单位现行的部级正职、部级副职、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一到十级职员岗位。
专业技能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其中: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的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的岗位包括五至七级。
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即一至五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事业单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