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

编辑:言值哥哥 2024-06-25 09:29 144 阅读
来源:公众号刘润(ID:runliu-pub)


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

6月,标志着2024年过去一半了,你的年度目标完成的如何?
如果一切可控,那我要恭喜你,在困难的今年,这很不容易。
如果暂时落后,也没关系,还有半年时间,奋起直追。
但我想提醒你,无论进度如何,再忙,都别忘记趁这个时候做一件事:复盘。
通过复盘,你才能做得好的保留,做得不好的改进,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跌进同一个坑。
甚至可以这么说: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并不是高手不会踩坑,而是高手只允许自己在一个坑上踩一次。
前段时间,“刘润读书会”请来了一位复盘高手:李婧怡老师。她是原美团旗舰业务组织发展负责人。在直播中,婧怡老师分享了她的新书《团队复盘法》,将美团内部一直在用的整套团队复盘法进行了系统梳理。
无论你是带领团队,还是个人复盘,相信她的经验,都能为你带来帮助。
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
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
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别把复盘弄成这样
复盘,是一项典型的“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懂点”,但却极少有人真正掌握的能力。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许多公司的复盘会,都是下面这个样子:
做完一个项目,效果不好,领导把脸一沉,今天咱们复个盘。
会上,大家毫无准备,面面相觑,复什么?不知道。怎么复?不知道。是该批评还是该表扬?不知道。
好不容易起了头,A主管说了句“我觉得这件事上B部门没有配合好”,B主管立刻炸锅,“需要的资料我要了那么多遍,你给我了吗?你凭什么说是我不配合?大家评评理到底是谁不配合?”
好不容易按下两边的怒火,大家你一个建议、我一个方案,七嘴八舌,一地鸡毛。
会开完了,大家回自己办公室该干啥干啥,大家的大脑也像空空的会议室一样,不留下一片云彩。刚才讨论了点啥?哎呦记不清了。
于是下个项目,上次发生的错误,全都原模原样再犯一遍。
领导气急败坏,拍着桌子喊,上次咱们不是全都复盘过了吗?这么简单的错,怎么老犯、老犯、老犯呢?
怎么办,再把脸一沉,今天咱们复个盘...
为什么会这样?婧怡老师说,因为绝大多数人,甚至是管理层,都对复盘的作用有着极深的误解。
在弄清“复盘到底是什么”之前,咱们不如讨论讨论,复盘它一定“不是什么”。
1、别把复盘开成表彰大会
第一个误解,是把复盘当成“犒赏功臣”的授勋仪式。
领导挨个表扬对项目有突出贡献的伙伴,兄弟们都要向他学习啊,来来来,你也给我们分享下先进经验。
大家啪啪啪一通鼓掌,再上台和领导合影。
复盘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好的复盘,它一定不是“表彰大会“。
2、别把复盘开成追责大会
第二个误解,是把复盘当成明确责任的场所。
这件事没干好,来,我们明确清楚,到底是谁的锅。好,这件事是你的锅对吧,黄牌警告,下次不许再犯。
会上大家各有心思,没被批评到的提心吊胆,担心下一个就是自己。被批评到的心有不服,难道全是我的错吗?
复盘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好的复盘,它一定不是“追责大会”。
3、别把复盘开成吐槽大会
第三个误解,是把复盘当成没有限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场所。
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大家东一嘴、西一嘴,你吐槽一句、我抱怨一句。
最后呢?说的是挺爽,起到了一个“解压”上的作用。
但你要问形成了什么决策,对下次执行有什么帮助?对不起,没有。
复盘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好的复盘,它一定不是“吐槽大会”。
4、别把复盘开成团建
第四个误解,是把复盘当成大家把酒言欢、增进友谊的场所。
项目做完了,大家都辛苦了,来,今晚我请客,兄弟们一起去喝酒撸串,顺便给项目复个盘。
酒足饭饱间,大家交心是交心了,复盘呢?忘了。
或许有一个“不识相”的提起一嘴:咱们这个项目啊,我觉得这里还可以改进...
所有人的目光一起瞪来:扫不扫兴?吃饭聊什么工作?
复盘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好的复盘,它一定不是“团建”。
说了这么多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复盘它究竟应该是什么?
婧怡老师说,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什么是复盘”,她一定会用这一句:
复盘是从自身过去的经历中学习,形成面向未来的能力。
请注意,这句话有3个关键词:
过去、自身、面向未来。
复盘一定是从你自己经历的、已经完成的事件中,提炼出能够面向未来的方法论。它是帮你把“经验”变成“能力”的过程。
或者,还有一个更形象的比喻:
复盘就是绝不允许自己下次掉进相同的坑。
真正的高手,并不是不会失败的人,而是能将每次失败都变成成长“抓手”,顺着抓手向上爬的人。
对企业、对组织、对个人,都是如此。
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
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4步,搞定复盘
有了复盘意识,就能把复盘做好吗?
当然不是,你还需要方法。
很多公司的复盘会,聊着聊着就发散了,一开就是大半天,聊了很多内容,结束的时候却什么都没记住。这就是最典型的“没有复盘方法”。
婧怡老师说,她在美团期间,事业部里是用一套“四步法”来进行复盘的。一次合格的复盘,要经历这“四步走”:
成败认定、场景还原、得失分析、总结提炼。
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
我们一步步来看:
第一步:成败认定
成败认定是复盘的第一步。你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不就是看一个事情成没成、干的好不好吗?这很简单啊。
但其实,成败认定没那么简单,我给你说一个故事。
某次营销活动后的复盘会上,经理A和高管B吵成一团。
吵什么?
原来,经理A认为他很好的完成了“提升品牌知名度”的目标,在会上,他展示了满满一页PPT的客户好评,认为这是工作成果的最有力展现,这是一次成功的营销活动。
高管B却认为,这次活动耗费的成本过大,且因为地点覆盖的目标人群不够精准,大量领走福利的顾客,其实并非目标人群,后续转化率必然很低,这不是一次值得骄傲的活动。
两人越吵越凶,一边说“活动前你怎么不提这些要求”,一边说“这是从目标出发理所应当的推论”,最终不欢而散。
问题出在哪?就在“成败认定”环节。
团队内每一个人,都对项目究竟是成、还是败,有着清晰、统一、明确的认知,是成功复盘的基础。
这一步,有“一个前提”和“三个抓手”。
一个前提,是“目标清晰”。
目标是复盘的基点,只有知道目标究竟是什么,复盘才有继续的方向。如果整个团队上下连对目标的认识都有偏差,努力注定南辕北辙。
三个抓手,一是“回顾目标”。
全员坐在一起,再认认真真的把最初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回顾一遍。
二是“评估目标实现情况”。
这次项目的结果究竟是未完成、基本完成、还是超额完成,全员必须有清晰的共识,不能有含糊的空间。
三是“确认本次复盘焦点”。
项目执行的细节千千万万,每个人都可能有感想和委屈。但作为复盘会,必须清晰的明确我们这次讨论什么问题,禁止无限发散。
做到这一步,“成败认定”才算是完成,婧怡老师说,希望所有复盘会组织者都牢牢记住一句话:
成败认定的意义和价值,是让整个团队清晰的达成目标共识。
第二步:场景还原
成败认定后,就是场景还原。
这一步的目的,是为后续的高质量分析提供必要的原材料。
这一步的关键,则是分清“事实”和“判断”。
什么是事实和判断的区别?我给你两个描述:
1、人事部门原计划在1周内招募10名志愿者,实际招募7名志愿者,差额3名志愿者。
2、人事部门因为更重视其它部门,忽略了我们的诉求,导致志愿者招募没有完成。
你看,1是完完全全的事实描述,不带任何主观判断。2则是带有主观归因和分析。
这有什么问题?它会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大家对于过程的判断。
比如,看完2的描述,很多人就会潜移默化的认为人事部门工作有偏心,导致我们的工作业绩没达成。
在这一步,你必须引导大家,非常客观的陈列关于复盘议题的事实,不要做原因判断,更不要做动机判断。
语言描述上一个小小的差别,就足以让我们对一件事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
第三步:得失分析
婧怡老师说,如果要问她,复盘中的哪一步对团队的认知迭代和持续成长有最重大意义,那一定就是这一步了。
什么叫得失分析?就是在完成场景还原后,整个团队坐下来,一起认认真真、不偏不倚的对整个项目流程再进行一遍讨论、推演。
推演什么?做得好的地方,如何继续保留优化。做得不好的地方,如何改进重来。
这一步的核心目的只有一点:带领团队找到“下一次如何做?”。
打个比方的话,场景还原,就像是你去医院拍了一张CT报告,但CT报告本身并不能让疾病康复。
得失分析,就是你拿着这张报告去找医生进行诊断、开药、确定治疗方案。
毫无疑问,同一张报告,不同水平的医生可能给出完全不同的诊断。同样的场景还原,不同的团队也会得出完全不同的复盘结论。
婧怡老师说,复盘新人和复盘高手的区别,往往就体现在这一步。
那该怎么做?有3个立即可用的方法。
1、提出好问题
我们一般认为,答案的质量,决定着成功的好坏。但实际情况经常是,问题的质量,决定着答案的质量。
大部分的讨论偏差,其实都是因为提错了问题。
举个例子,你的团队在直播复盘会上,为如何提高直播活跃度的问题大伤脑筋。
团队伙伴看到友商的直播间装饰非常漂亮,于是集中讨论如何提升装饰效果。
等等,等等,在头脑风暴之前,别忘了想想,“如何提升装饰效果从而提升直播间活跃度?”,这个问题真的提对了吗?
你会发现,答案是“不一定”。直播间的活跃度可以与很多因素相关。比如铁粉数量、直播助手话术、直播间福利、主播话术等等。而装饰效果呢?可能是其中之一,也可能完全就不是。就算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那一个。
所以,七嘴八舌的讨论开始之前,“哪些因素对直播间活跃度最为重要?”,这就是一个更好、更有意义的问题。
好问题的标准,就是暴露出隐藏的逻辑谬误,找出真正的因果关系。
2、萃取最佳实践
将团队产生出的最佳实践,提炼、萃取,这是一个高效果、低成本的好方法。对于团队而言,它有两个至关重要的价值:
第一,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让业绩达成的路径可视化、清晰化。
第二,将一个人的优秀能力,赋能给一群人。
做好这一步,它既保证了未来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可以投入相同的资源,得到类似的产出。
更能确保优秀的人和方法被看见,被认可、被复制。短时间内提升团队所有人的认知和能力。
3、运用5层阶梯思考法
婧怡老师说,你还可以使用“5层阶梯思考法”,去推演得失分析,这是一套她已经用了5年的方法,非常好用。
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
基于信息、提炼发现。
基于发现、寻找原因。
基于原因、寻找所有关联要素。
基于要素、对关联因素进行权重排序。
基于因果关系,寻找关键假设或者隐藏前提。
每当走完这5步,你都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深度思考。
第四步:总结提炼
复盘的最后一步,是总结提炼。
婧怡老师说,她见过特别多的团队,辛辛苦苦讨论了几个小时,分析和总结都特别精彩。结果呢?讨论结束后,大家就散会了,各自回工位,该干嘛干嘛。
这几个小时的高质量讨论,随着时间的流逝,就这么烟消云散。等到下一次项目时,所有人都会怀疑:咱们上次的讨论结果,还算数吗?
这真的是件特别可惜的事情,这相当于万米长跑,已经跑完了9900米,就差最后一哆嗦,结果选手自己退赛了。
在这个环节,你必须做到以下3件事,让它们成为你团队踏踏实实的资产,变成下一次项目更上一步的台阶。
1、提炼团队共识
今天的讨论,我们到底形成了哪些共识?达成了哪些决议?进行了哪些思考?这些必须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成为下次决策时的基准点。
否则,你就会发现,明明这次已经讨论清楚的问题,下次执行时又会出现一堆质疑,反复横跳。
不反复强调的共识,等于没有共识。
2、布置后续工作
前面多次强调,复盘的目的,是下一次做的更好。那在此时厘清需要做哪些事情,来提升之后的成功概率,就是至关重要的。
不执行的决议,等于没有决议。
3、沉淀团队知识资产
成果的经验从何而来?失败的决策如何产生?复制的参考依据是什么?
这些思考过程,不应该随着复盘会的结束而消散,而应该及时整理、归档,成为后续可以复用、学习的知识资产。
没有沉淀的知识,等于忘记知识。

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

在直播的最后,婧怡老师说,很多人以为走完这四步复盘就结束。她特意强调:真的不是。
在她看来,一次完整的复盘,有一个终极标准:
复盘会议上的所有结论和假设,都得到了实际应用的再次验证。
只有到了这一步,一次成功的、面向未来的复盘,才算圆满结束。
真是一针见血。
我还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悟,很多人都特别喜欢雷军的一句话:
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而公司里,那些反复犯的错误、那些因此而浪费掉的资金、资源和时间成本。其实就是在反复做着“战术上的勤奋”。
而复盘能力,就是帮你升级为“战略上的勤奋”的关键一跃。
感谢婧怡老师的分享。
也祝你,复盘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P.S.

再次感谢李婧怡老师的分享。

*文章为李婧怡独立观点,仅供参考。

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
观点 / 李婧怡  主笔 / 歌平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


(本文来源公众号刘润(ID:runliu-pub),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料π送】考勤/绩效/工资/社保(680份带公式的Excel模板)
讲真,很多职场人用了那么多年的Excel,依然停留在简单的表格绘制和公式运用上。可能有小伙伴会说,“Excel很简单啊,不就是输入数字,然后加减乘除嘛,这是计算器都能完成的工作啊。”这么想就错了!Excel里真正...
2024-06-27 14:30
下载APP
扫码下载APP
三茅公众号
扫码添加公众号
在线咨询
扫码在线咨询
消息
关注
粉丝
正在加载中
猜你感兴趣
换一批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更多
消息免打扰
拉黑
不再接受Ta的消息
举报
返回消息中心
暂无权限
成为三茅认证用户,即可使用群发功能~
返回消息中心
群发消息本周还可群发  次
文字消息
图片消息
群发须知:
(1)  一周内可向关注您的人群发2次消息;
(2)  创建群发后,工作人员审核通过后的72小时内,您的粉丝若有登录三茅网页或APP,即可接收消息;
(3)  审核过程将冻结1条群发数,通过后正式消耗,未通过审核会自动退回;
(4)  为维护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请勿发送骚扰、广告等不良信息,创建申请即代表您同意《发布协议》
本周群发次数不足~
群发记录
暂无记录
多多分享,帮助他人成长,提高自身价值
群发记录
群发文字消息
0/300
群发
取消
提交成功,消息将在审核通过后发送
我知道了
您可以向我询问有关该内容的任何信息,或者点击以下选项之一:
{{item}}
三茅网出品,免费使用
复制
全选
总结
解释一下
延展问题
自由提问

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

编辑:言值哥哥2024-06-25 09:29
144 阅读
来源:公众号刘润(ID:runliu-pub)


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

6月,标志着2024年过去一半了,你的年度目标完成的如何?
如果一切可控,那我要恭喜你,在困难的今年,这很不容易。
如果暂时落后,也没关系,还有半年时间,奋起直追。
但我想提醒你,无论进度如何,再忙,都别忘记趁这个时候做一件事:复盘。
通过复盘,你才能做得好的保留,做得不好的改进,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跌进同一个坑。
甚至可以这么说: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并不是高手不会踩坑,而是高手只允许自己在一个坑上踩一次。
前段时间,“刘润读书会”请来了一位复盘高手:李婧怡老师。她是原美团旗舰业务组织发展负责人。在直播中,婧怡老师分享了她的新书《团队复盘法》,将美团内部一直在用的整套团队复盘法进行了系统梳理。
无论你是带领团队,还是个人复盘,相信她的经验,都能为你带来帮助。
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
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
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别把复盘弄成这样
复盘,是一项典型的“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懂点”,但却极少有人真正掌握的能力。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许多公司的复盘会,都是下面这个样子:
做完一个项目,效果不好,领导把脸一沉,今天咱们复个盘。
会上,大家毫无准备,面面相觑,复什么?不知道。怎么复?不知道。是该批评还是该表扬?不知道。
好不容易起了头,A主管说了句“我觉得这件事上B部门没有配合好”,B主管立刻炸锅,“需要的资料我要了那么多遍,你给我了吗?你凭什么说是我不配合?大家评评理到底是谁不配合?”
好不容易按下两边的怒火,大家你一个建议、我一个方案,七嘴八舌,一地鸡毛。
会开完了,大家回自己办公室该干啥干啥,大家的大脑也像空空的会议室一样,不留下一片云彩。刚才讨论了点啥?哎呦记不清了。
于是下个项目,上次发生的错误,全都原模原样再犯一遍。
领导气急败坏,拍着桌子喊,上次咱们不是全都复盘过了吗?这么简单的错,怎么老犯、老犯、老犯呢?
怎么办,再把脸一沉,今天咱们复个盘...
为什么会这样?婧怡老师说,因为绝大多数人,甚至是管理层,都对复盘的作用有着极深的误解。
在弄清“复盘到底是什么”之前,咱们不如讨论讨论,复盘它一定“不是什么”。
1、别把复盘开成表彰大会
第一个误解,是把复盘当成“犒赏功臣”的授勋仪式。
领导挨个表扬对项目有突出贡献的伙伴,兄弟们都要向他学习啊,来来来,你也给我们分享下先进经验。
大家啪啪啪一通鼓掌,再上台和领导合影。
复盘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好的复盘,它一定不是“表彰大会“。
2、别把复盘开成追责大会
第二个误解,是把复盘当成明确责任的场所。
这件事没干好,来,我们明确清楚,到底是谁的锅。好,这件事是你的锅对吧,黄牌警告,下次不许再犯。
会上大家各有心思,没被批评到的提心吊胆,担心下一个就是自己。被批评到的心有不服,难道全是我的错吗?
复盘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好的复盘,它一定不是“追责大会”。
3、别把复盘开成吐槽大会
第三个误解,是把复盘当成没有限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场所。
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大家东一嘴、西一嘴,你吐槽一句、我抱怨一句。
最后呢?说的是挺爽,起到了一个“解压”上的作用。
但你要问形成了什么决策,对下次执行有什么帮助?对不起,没有。
复盘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好的复盘,它一定不是“吐槽大会”。
4、别把复盘开成团建
第四个误解,是把复盘当成大家把酒言欢、增进友谊的场所。
项目做完了,大家都辛苦了,来,今晚我请客,兄弟们一起去喝酒撸串,顺便给项目复个盘。
酒足饭饱间,大家交心是交心了,复盘呢?忘了。
或许有一个“不识相”的提起一嘴:咱们这个项目啊,我觉得这里还可以改进...
所有人的目光一起瞪来:扫不扫兴?吃饭聊什么工作?
复盘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好的复盘,它一定不是“团建”。
说了这么多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复盘它究竟应该是什么?
婧怡老师说,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什么是复盘”,她一定会用这一句:
复盘是从自身过去的经历中学习,形成面向未来的能力。
请注意,这句话有3个关键词:
过去、自身、面向未来。
复盘一定是从你自己经历的、已经完成的事件中,提炼出能够面向未来的方法论。它是帮你把“经验”变成“能力”的过程。
或者,还有一个更形象的比喻:
复盘就是绝不允许自己下次掉进相同的坑。
真正的高手,并不是不会失败的人,而是能将每次失败都变成成长“抓手”,顺着抓手向上爬的人。
对企业、对组织、对个人,都是如此。
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
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4步,搞定复盘
有了复盘意识,就能把复盘做好吗?
当然不是,你还需要方法。
很多公司的复盘会,聊着聊着就发散了,一开就是大半天,聊了很多内容,结束的时候却什么都没记住。这就是最典型的“没有复盘方法”。
婧怡老师说,她在美团期间,事业部里是用一套“四步法”来进行复盘的。一次合格的复盘,要经历这“四步走”:
成败认定、场景还原、得失分析、总结提炼。
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
我们一步步来看:
第一步:成败认定
成败认定是复盘的第一步。你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不就是看一个事情成没成、干的好不好吗?这很简单啊。
但其实,成败认定没那么简单,我给你说一个故事。
某次营销活动后的复盘会上,经理A和高管B吵成一团。
吵什么?
原来,经理A认为他很好的完成了“提升品牌知名度”的目标,在会上,他展示了满满一页PPT的客户好评,认为这是工作成果的最有力展现,这是一次成功的营销活动。
高管B却认为,这次活动耗费的成本过大,且因为地点覆盖的目标人群不够精准,大量领走福利的顾客,其实并非目标人群,后续转化率必然很低,这不是一次值得骄傲的活动。
两人越吵越凶,一边说“活动前你怎么不提这些要求”,一边说“这是从目标出发理所应当的推论”,最终不欢而散。
问题出在哪?就在“成败认定”环节。
团队内每一个人,都对项目究竟是成、还是败,有着清晰、统一、明确的认知,是成功复盘的基础。
这一步,有“一个前提”和“三个抓手”。
一个前提,是“目标清晰”。
目标是复盘的基点,只有知道目标究竟是什么,复盘才有继续的方向。如果整个团队上下连对目标的认识都有偏差,努力注定南辕北辙。
三个抓手,一是“回顾目标”。
全员坐在一起,再认认真真的把最初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回顾一遍。
二是“评估目标实现情况”。
这次项目的结果究竟是未完成、基本完成、还是超额完成,全员必须有清晰的共识,不能有含糊的空间。
三是“确认本次复盘焦点”。
项目执行的细节千千万万,每个人都可能有感想和委屈。但作为复盘会,必须清晰的明确我们这次讨论什么问题,禁止无限发散。
做到这一步,“成败认定”才算是完成,婧怡老师说,希望所有复盘会组织者都牢牢记住一句话:
成败认定的意义和价值,是让整个团队清晰的达成目标共识。
第二步:场景还原
成败认定后,就是场景还原。
这一步的目的,是为后续的高质量分析提供必要的原材料。
这一步的关键,则是分清“事实”和“判断”。
什么是事实和判断的区别?我给你两个描述:
1、人事部门原计划在1周内招募10名志愿者,实际招募7名志愿者,差额3名志愿者。
2、人事部门因为更重视其它部门,忽略了我们的诉求,导致志愿者招募没有完成。
你看,1是完完全全的事实描述,不带任何主观判断。2则是带有主观归因和分析。
这有什么问题?它会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大家对于过程的判断。
比如,看完2的描述,很多人就会潜移默化的认为人事部门工作有偏心,导致我们的工作业绩没达成。
在这一步,你必须引导大家,非常客观的陈列关于复盘议题的事实,不要做原因判断,更不要做动机判断。
语言描述上一个小小的差别,就足以让我们对一件事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
第三步:得失分析
婧怡老师说,如果要问她,复盘中的哪一步对团队的认知迭代和持续成长有最重大意义,那一定就是这一步了。
什么叫得失分析?就是在完成场景还原后,整个团队坐下来,一起认认真真、不偏不倚的对整个项目流程再进行一遍讨论、推演。
推演什么?做得好的地方,如何继续保留优化。做得不好的地方,如何改进重来。
这一步的核心目的只有一点:带领团队找到“下一次如何做?”。
打个比方的话,场景还原,就像是你去医院拍了一张CT报告,但CT报告本身并不能让疾病康复。
得失分析,就是你拿着这张报告去找医生进行诊断、开药、确定治疗方案。
毫无疑问,同一张报告,不同水平的医生可能给出完全不同的诊断。同样的场景还原,不同的团队也会得出完全不同的复盘结论。
婧怡老师说,复盘新人和复盘高手的区别,往往就体现在这一步。
那该怎么做?有3个立即可用的方法。
1、提出好问题
我们一般认为,答案的质量,决定着成功的好坏。但实际情况经常是,问题的质量,决定着答案的质量。
大部分的讨论偏差,其实都是因为提错了问题。
举个例子,你的团队在直播复盘会上,为如何提高直播活跃度的问题大伤脑筋。
团队伙伴看到友商的直播间装饰非常漂亮,于是集中讨论如何提升装饰效果。
等等,等等,在头脑风暴之前,别忘了想想,“如何提升装饰效果从而提升直播间活跃度?”,这个问题真的提对了吗?
你会发现,答案是“不一定”。直播间的活跃度可以与很多因素相关。比如铁粉数量、直播助手话术、直播间福利、主播话术等等。而装饰效果呢?可能是其中之一,也可能完全就不是。就算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那一个。
所以,七嘴八舌的讨论开始之前,“哪些因素对直播间活跃度最为重要?”,这就是一个更好、更有意义的问题。
好问题的标准,就是暴露出隐藏的逻辑谬误,找出真正的因果关系。
2、萃取最佳实践
将团队产生出的最佳实践,提炼、萃取,这是一个高效果、低成本的好方法。对于团队而言,它有两个至关重要的价值:
第一,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让业绩达成的路径可视化、清晰化。
第二,将一个人的优秀能力,赋能给一群人。
做好这一步,它既保证了未来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可以投入相同的资源,得到类似的产出。
更能确保优秀的人和方法被看见,被认可、被复制。短时间内提升团队所有人的认知和能力。
3、运用5层阶梯思考法
婧怡老师说,你还可以使用“5层阶梯思考法”,去推演得失分析,这是一套她已经用了5年的方法,非常好用。
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
基于信息、提炼发现。
基于发现、寻找原因。
基于原因、寻找所有关联要素。
基于要素、对关联因素进行权重排序。
基于因果关系,寻找关键假设或者隐藏前提。
每当走完这5步,你都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深度思考。
第四步:总结提炼
复盘的最后一步,是总结提炼。
婧怡老师说,她见过特别多的团队,辛辛苦苦讨论了几个小时,分析和总结都特别精彩。结果呢?讨论结束后,大家就散会了,各自回工位,该干嘛干嘛。
这几个小时的高质量讨论,随着时间的流逝,就这么烟消云散。等到下一次项目时,所有人都会怀疑:咱们上次的讨论结果,还算数吗?
这真的是件特别可惜的事情,这相当于万米长跑,已经跑完了9900米,就差最后一哆嗦,结果选手自己退赛了。
在这个环节,你必须做到以下3件事,让它们成为你团队踏踏实实的资产,变成下一次项目更上一步的台阶。
1、提炼团队共识
今天的讨论,我们到底形成了哪些共识?达成了哪些决议?进行了哪些思考?这些必须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成为下次决策时的基准点。
否则,你就会发现,明明这次已经讨论清楚的问题,下次执行时又会出现一堆质疑,反复横跳。
不反复强调的共识,等于没有共识。
2、布置后续工作
前面多次强调,复盘的目的,是下一次做的更好。那在此时厘清需要做哪些事情,来提升之后的成功概率,就是至关重要的。
不执行的决议,等于没有决议。
3、沉淀团队知识资产
成果的经验从何而来?失败的决策如何产生?复制的参考依据是什么?
这些思考过程,不应该随着复盘会的结束而消散,而应该及时整理、归档,成为后续可以复用、学习的知识资产。
没有沉淀的知识,等于忘记知识。

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

在直播的最后,婧怡老师说,很多人以为走完这四步复盘就结束。她特意强调:真的不是。
在她看来,一次完整的复盘,有一个终极标准:
复盘会议上的所有结论和假设,都得到了实际应用的再次验证。
只有到了这一步,一次成功的、面向未来的复盘,才算圆满结束。
真是一针见血。
我还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悟,很多人都特别喜欢雷军的一句话:
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而公司里,那些反复犯的错误、那些因此而浪费掉的资金、资源和时间成本。其实就是在反复做着“战术上的勤奋”。
而复盘能力,就是帮你升级为“战略上的勤奋”的关键一跃。
感谢婧怡老师的分享。
也祝你,复盘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P.S.

再次感谢李婧怡老师的分享。

*文章为李婧怡独立观点,仅供参考。

刘润丨年中了,一起好好复盘吧
观点 / 李婧怡  主笔 / 歌平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


(本文来源公众号刘润(ID:runliu-pub),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顶部
AI赋能,让您的工作更高效
您可以向我询问有关该内容的任何信息,或者点击以下选项之一:
{{item}}
{{copyMenuTxt}}
您可以向我询问有关该内容的任何信息,或者点击以下选项之一:
{{item}}
{{copyMenuTxt}}
三茅网出品,免费使用
复制
全选
总结
解释一下
延展问题
自由提问
联系我们(工作日 09:00-19: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