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标题时,总是会觉得自己还不够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佛教里说人有七个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样说来人生是一场苦难的修炼,对于这七个苦你是怎么看待的呢?现实生活中,总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和各种各样的人,这些事情和人激发了我们的七情六欲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苦难,你是怎么看待的呢?佛教告诉我们应对的方法是慈悲和智慧,对万事万物要智慧应对、慈悲为怀。
应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人时,往往情绪是走在最前面的,应对人,为出当时的一口气,轻则破口大骂,重则拳打脚踢;应对事,毛手毛脚,两下功夫解决。情绪发泄完,事情做完,理智才出现,才迫切需要“后悔药”这个东西。如何去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老祖宗告诉我们: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做事要未雨绸缪,急事缓做。
认识人,认识自己,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历史的产物。每个人站在你面前都是不一样的,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懂了这一点,你就知道为什么人会说不要拿我跟谁谁谁相提并论。现实中我们与人相处共事时,就要想到如何应对了,情绪激动时,不要急于去理智解释,而是想着怎么让他平静下来,要么安抚要么躲开,在人理智时讲道理,在人失控时,不火上浇油,燃了别人,烧了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的需要,都有把好的归结于自己,把不好的归结于他人和外界环境,这是自己的潜意识,所以一发生事情时,我们首先想到是都推脱出去,反正不是我的原因,不是我的错。我们不是怕承认错误本身,而是怕承认错误后所要承担的责任和压力太过于重,显得没有脸面和立足之地。认识到这么一层,你就应该清楚为什么事情发生时,我们从双方当事人得到的说法都是片面的,很多涉及到相互指责了,认错为何这么难,难是因为怕代价太大,索性一口咬死。而作为旁观者,压力就小了很多,可以轻松的说出事情的大致经过。
《论语》里面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样待人处事。有想过为什么吗?我想就在于每个人潜意识都是先顾自己,再顾他人,在现实生活中,你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别人心里对你的防御才会放下,觉得你不会侵犯到太多他的利益,才会去听从你的一些东西。你不要把自己认识到的东西认为他也能认识到你认识的这个层面,当他人不能理解而抱怨时自己气的要死,因为《论语》里面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不知而不怨,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可能言语冒犯了我),但我不怨恨,不跟他一般见识,不也是君子吗?试想:”别人给一脚,你冲上就是给他一脚,后面两个人都进了医院“,处理结果是,两人各打五十大板,赔医药费,道歉。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现实中,处理事情,你不去了解人性,不去认识人的心理,往往容易情绪意气用事,结果拿别人的错误去惩罚自己。当你足够了解了,就要学会去应对了,以最好的方式应多。想想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学会怎么对待不一样的人?
最后以一个小故事收尾:弟子问:师父您有时候打人骂人,有时候又彬彬有礼,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吗?师父说:对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骂,以真面目待他;对待中等人最多隐喻他,要讲分寸,他受不了打骂;对待下等人要面带微笑,双手合十,他很脆落、心眼小,只配用世俗的礼节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