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样一篇讲述阿里绩效管理的文章《阿里30000名员工,只需要一个人做绩效管理》在朋友圈热传。
这家在中国互联网领域最具帝王相的电子商务公司,成立之初只有18人,但现在该公司在中国、香港、台湾、日本、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拥有近3万名员工。而据阿里巴巴集团绩效考核负责人贾老师爆料,这么多的员工,绩效管理竟然只需要一个人!
按照人力资源的人员普遍性配置,每80-100人,应当配置1到2个HR,随着员工人数的增多,组织结构的复杂度提高,配置的HR比例应该更高。所以像阿里这样的大型企业,按照大家心中的普遍配置,单单做绩效的HR可能就应该有数百人之多。
那么阿里到底是使用了什么“神器”,能用那么少的人就把“家事”料理得细致又周密呢?
据笔者了解,阿里在几年前,就采购了甲骨文的OraclePeopleSoft管理系统,构建了集团统一的信息化平台,这套系统帮阿里大大降低了运营的人力成本,这或许也是阿里喊出“一人做绩效”的最大底气。
毫无疑问,信息化管理工具的辅助,不仅全面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而且已经开始切实有效地改变人力资源行业。技术和市场的成熟,也决定了人力资源信息化趋势已成。
人力资源信息化工具是否已经征服企业?
阿里作为国内有数的大型企业,或许我们只能将它作为个例看待。由于其自身规模庞大,组织结构复杂,使用信息化工具才能提升管理效能,自然有在组织内部推进信息化的动力。但是,对于占比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对于人力资源信息化的接受度有多高,尚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笔者以为,人力资源信息化工具要进入中小型企业的采购单,还需要解决好这三个问题。
(1)用户:定位小企业还是大企业
随着信息化工具逐渐成为企业级市场的核心,互联网也在不断地改变人们的工作管理模式。以阿里开发的钉钉为例,其目标明确的定位于大企业市场,功能有审批、考勤、视频会议、办公电话……但这都是流程复杂的大企业才会用到的功能。小企业有什么事情,可能在办公室里喊一声就行,钉钉的完备功能在小企业场景中缺乏用武之地。
而规模以上的大企业终究只是少数,据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副司长王健翔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总数7000万的中小企业中,10人以下的就有5000万家,10人到100人的也超过1900万家,高于100人的不足70万家,占比不足1%。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产业升级的逐渐深入,我国的中小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调整需求,迫切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和降低运营成本。而据数据显示,仅仅只有有1.4%的企业采用了信息化系统来辅助人事管理。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把目光定位到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服务,那么将看到一个庞大无匹的蓝海市场:目前,我国拥有9.42亿劳动力人口,每年的人力资源相关服务费用达到9600亿元!
(2)产品:找准真正的需求点
目前,国内基于Saas模式下的产品越来越多,各种角度切入都有。钉钉以通讯录切入、纷享销客从CRM切入、2号人事部从花名册切入、拉勾云人事从招聘切入、金柚人事平台从社保切入……但是,企业在这些细分领域是否真的有需求,无人敢断言。
企业的需求在哪里?整个行业估计没有谁能清楚地回答上这个问题。因为B端用户和C端用户相比,需求的特点非常复杂,除了个人因素外,还有环境、组织、个体间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在许多时候,产品在企业内要面对的决策者和使用者是完全不同的群体:公司是否使用人力资源信息化工具,做决定的往往是主管,而一旦将产品引入,具体操作者却大多是专员。这样的偏差非常容易给服务商带来误导,在产品设计和运营政策上跑偏方向。
所以,人力资源信息化工具在入场之前,一定要先厘清企业用户的需求特点。这是一件脏活苦活,没有捷径可走,2C市场无往而不利的“砸钱流”在这里并不好用,只有沉入用户当中,才能在一片迷雾里摘出用户真正的需求点。比如, 2号人事部就曾经做过一件最笨的事情:将自己的用户分类筛选出来,一个一个打电话调查,打了数百个电话,才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所在。
(3)服务:如何收费
C端用户早已习惯了互联网的免费,想要让他们把钱从兜里掏出来,难度之大简直令人发指。但企业用户从成立之初,就自带付费基因,对于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企业向来很舍得投入。对比之下,企业级服务在收费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但是,如何收费?重点在哪个环节收费,有讲究。
传统的软件产品是SingleDeal(单笔交易),款项一结完,买卖关系就断裂了。
但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服务产品并不是一锤子买卖,也不是一味地开发新客户,增加老客户的复购率才是收费的重点。例如被SAP以83亿美元收购的Concur,其服务的企业用户数量仅为2万余家,但复购率达到90%以上,每年为Concur贡献收入超过3.5亿美元。
企业用户具有相当程度的惰性,从文件资料档案到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新上手,迁移成本也不低。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一旦培养起来使用习惯,很可能未来几年内都依赖这款工具。
目前,在创业领域,人人必谈商业模式的创新。但在笔者看来,商业模式本身的生命力有限,以目前最火的共享经济为例,滴滴虽然在资本的助力下,仅仅用了三年就成为巨头,拥有了行业垄断地位,但现在美团进场打补贴战,滴滴只有跟随应战,没有自己的护城河,还是防不住其他对手。这并不是滴滴想要看到的东西,但却无法避免。
决定一切的,还是产品,企业级服务领域同样如此。
更多精彩内容,扫描二维码关注即可!
2楼 夏经理
这种高度集中信息化处理内部事务和绩效数据的,只是少数企业能做到也适用的。对企业和员工的要求都比较高。暂时我们是不考虑了!
1楼 狐瞳
奈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