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在国内发展了很久,但对比美国,无论是企业数量、融资规模还是盈利能力上,都无法形成与中国经济市场规模相提并论的体量与质量。前景光明,道路曲折,为何SaaS在中国做不起来规模?
老猹认为,跟以下两方面有关系:
产品宽度不够
在美国,企业服务领域不仅仅有独角兽,还有很多真正的巨头。但纵观中国整个SaaS行业,独角兽非常稀少,论其原因,老猹认为,是因为我们的SaaS产品都太过于细分了,而细分行业软件的市场规模很容易触碰到天花板。
而且,虽然国内SaaS频频爆出现象级融资,A轮、B轮占总融资次数的比例也明显上升,但还没有出现真正的产业巨头,只有很多细分市场的小软件公司,不死不活地勉强撑着。
来源:iResearch
老猹认为,中国SaaS规模要想做大,可以专注于细分领域,但一定要保留自己的可扩展性,为以后走向综合性的SaaS企业埋下伏笔。
定制化实施能力不行
SaaS的标准化和定制化一直是厂商和用户争论的话题,厂商通过标准化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不存在差异化对待。而定制化呢?厂商根据客户需求开发研制定制化的SaaS产品,帮助用户除了解决共性问题之外,也要根据需求解决一系列个性化问题,使用户从单一走向集中,从而提升竞争能力。
对于中国的小微型企业来说,SaaS管理工具本来可用可不用,如果免费那就用着吧。然而对于企业级应用来说,每个企业的流程不尽相同,他们会觉得SaaS厂商没有按照自己的方式设计和规划软件,流程等不能自己修订。为了达到自己的需求,企业甚至愿意支付更多费用。ITValue通过调研,得到了这样的结论:68%的中小企业主表示在未来几年愿意为软件解决方案支付更多的费用,甚至是要求定制化服务。
因此,完全标准化的套装软件或者SaaS软件都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定制化几乎是避无可避的问题,
但目前我国很多SaaS厂商都属于创业型公司,定制化的能力不足,对接能力差,不可能为用户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服务。再加上这些SaaS厂商在人员能力和数量上都相对薄弱,一旦用户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就难以实现,或者说,实现的代价太大,不划算。因此,国内SaaS产品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要想克服这一点,SaaS厂商应该不断提高自身定制化能力,在标准化与定制化间找到发展平衡。或者在能力允许范围内,同一厂商完全可以根据客户类别推出不同的产品。例如,SaaS巨头Salesforce就用ServiceCloud面对大客户进行高度定制化,用desk.com面对小客户进行高度标准化。
总结:
从目前的态势看,SaaS企业们估计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依然要谨慎乐观,不仅要从产品入手,还要从定制化实施的能力着手,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春天。到那时,SaaS产品呈现规模化效应,真正的SaaS巨头才会出现,在体量上或许一点不输今天的BAT。
动动手指,关注老猹的微信公众号,解锁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