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这些年,总能听到一些领导的抱怨:“我要的是下属能帮我分析并解决问题,而不是天天给我汇报问题。”
虽然这句话有人听来、会觉得是片面之谈,毕竟你是领导你说了算。所以又有人想到了那句口头禅“有事找领导”。我想说:几乎每一个领导心里都有一笔账,想要给你升值加薪,一定会先盘算盘算值不值,你有没有功劳;而功劳簿上的最直观体现就是你解决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问题?
问题是指当一个有机体有个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时,就产生了问题。问题就是某一事物的现状和自我期待值的差值。一般来说,差值越大,问题越大!
在职场的应用中,我们多数会将一个问题分析分解成三个基本成分:
第一、已知条件,一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第二、目标确定,问题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即问题要求的答案。第三、障碍探究,即那些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
当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是已知的,但是当如何从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路径是未知的时候,就存在了一个问题。对问题的初步分析工作包括:
1、收集有关问题的信息--要注意区分描述性信息和人们对问题的评论信息。
2、界定问题的范围--问题涉及哪些人?哪些部门?与哪些事有牵连?
3、分析问题可能导致的后果。
4、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要注意区分哪些是问题产生的原因,哪些是问题本身的特征。
大部分问题背后藏着另外的问题,问题分析不当而产生决策失误所带来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
不论什么行业,也不论公司规模大小,任何一个公司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抛开重重迷雾,看到问题的本质和本源,并能利用有限的资源有效的解决。
工作本身就是在不停地解决各种问题,如果能更有效的提升我们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那么工作起来就能事半功倍、为组织创造更高的绩效。因此,一个人在问题分析和解决上的技巧、效率,将决定他的工作成效。
什么是问题分析能力
问题分析能力包括将问题系统地组织起来,对事物的各个方面和不同特征进行系统地比较,认识到事物或问题在出现或发生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在面临多项选择的情况下,通过理性分析来判断每项选择的重要性和成功的可能性以决定取舍和执行的次序,以及对前因后果进行线性分析的能力等。
分析能力强的人,往往学术有专攻,技能有专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有着独到的成就和见解,并进入常人所难以达到的境界。
同时,分析能力的高低还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体现。分析能力也有可能是先天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训练。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事情、一些难题,分析能力较差的人,往往思来想后不得其解,以至束手无策;反之,分析能力强的人,往往能自如地应对一切难题。
一般情况下,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经过理性思维的梳理后,会变得简单化、规律化,从而轻松、顺畅地被解答出来,这就是问题分析能力的魅力。
发现问题也是一种复杂的认知与分析活动。发现问题不仅需要怀疑精神、冒险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细致的分析力和顽强的探索力。发现问题不仅需要社会需求的推动,而且需要动机的激发。
分析问题需要交互局内观和局外观两种不同的分析视角。局内观对小问题看得真切、细致,但难免有当局者迷的缺陷。如果我们进入一个复杂的局中,并且只入不出,就会使我们迷失方向、糊涂、顽固、守成,看不清自己的缺点和局限。
为了克服局内观的不足,我们就需要时而反省一下我们所入的局,不时的从局内跳出,在局外冷静观察。局外观是在更大的系统和范围内观察原来的对象。由于视界的扩大,就为引入对立观点创造了条件,就为触类旁通提供了更多机会,就为冷静反思创造了分析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析过程和分析发展是一个不断入局,又不断出局的过程,是一个交替使用局内观和局外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