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明确:顺着流程找到责任人
大家都听过老鼠偷油的故事,讲的是三只老鼠偷油不成,不但不主动找原因而是相互推脱的故事。我这里有个企业版的老鼠偷油,在课堂上经常给学员讲:
某企业效益不好,总经理在季度绩效考核总结会议上要求大家找找原因,总结一下经验。
营销部门经理A说:销售做得不太好,我们有一定的责任,但主要在于竞争对手比我们的产品好。新产品研发不出来那是研发部门的事情,所以我觉得研发部门要认真总结。
研发部门经理B说:我们推出的新产品少,我们也有困难呀。研发经费少,即使这样也常被财务部门削减,没钱怎么开发新产品呢?
财务部门经理C说:我是削减了你们的预算,但是你要知道原材料成本一直在上升,我们当然没有多余的钱投在研发部了。
采购部门经理D说:我们的采购成本是上升了10%,可你们知道吗?市场上原材料涨价……
这时,ABC三位经理一起说:“哦,原来如此。”
人力资源经理F说:这样说来,我们大家都没有多少责任了,我只能去责怪市场了,问问市场原材料为什么要涨价。
这个企业版的“老鼠偷油”故事不禁让人想到当前很多企业的现状,一旦出现问题就相互推诿。其实,根源在于企业考核流程混乱,各部门职责不明确。明确的职责定位有利于推动绩效考核的开展,对促使绩效考核顺利进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各方在考核中的职责定位不清,那么,很有可能导致绩效考核变得混乱。
游戏运营商老总程念年少有为,是美国名校的MBA,他深知在这样一个知识性、娱乐性较强的企业,如果不持续创新就很容易被淘汰。所以他准备做绩效管理,想通过绩效考核强化内部竞争,提高研发人员的工作效率。
但是,他的自负最终还是害了自己。当他提出这个建议时,各个事业部和职能部门的老总们都纷纷表示赞同,并且听从一切安排。高管们没有问题,但具体到每个部门该如何搞,分歧就相当大,HR部门认为绩效管理就是如何管住人,防止人员流失;CIO建议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将所有的权力都揽到董事会上,以便执行和监督。还有人提出分而治之,由部门负责人自行考核下面的员工,最后呈报给董事会。
鉴于各部门的建议,程念最后做出了一个折中的决定:成立绩效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集中考核,部门负责人按照董事决议分散执行。
其中,绩效管理委员会由主管企业战略的总经理、各事业部经理、信息化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经理作为委员会成员。
各个事业部成立知识管理部门,由事业部老总兼任KM部门负责人,然后确定部门秘书协调,该部门员工全部为兼职。
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种集中考核的政策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好,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且各部门之间矛盾不断,致使很多问题都被拿到董事会上去解决。
在上述案例中,程念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将考核大权集中在高层,执行人只是按照董事会的意志行事。上级权力过大,权责不明,导致部门职责不清晰;下级权力过于单一,缺乏主动性。而且各部门各自为政,部门的协同出现混乱,协作性大大弱化,一旦出现问题,只能相互推诿。
绩效考核是一项自上而下,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一般分为组织者、考核主体、考核客体。在绩效考核中,各方都承担着自身的职责。企业在实施绩效考核之前,需要先对岗位进行分析,界定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考核人的任职资格、权力权限等。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前提下,才可以去考核,因为职责界定不清,权力不明,考核就会造成推诿扯皮和界定不清,最后流于形式。
一般来讲,考核关系应与管理层级保持一致,考核主体一般是直接上级(经理或主管),因为直接上级是下级岗位工作的设定者、工作标准和指标的制定者、工作实施的指导者,他们对下级员工最有发言权;组织者为人力资源部门或相关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监督考核制度、考核技术的正确性和执行程度,同时,为各级考核执行者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但不用直接对员工进行考核(见示意图)。
同时,每个部门最了解自身情况,因此该部门负责人才是第一考核人。因此,企业在绩效考核组织结构和职能划分上,各方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岗位的职权。通常的范畴如下。
(1)人力资源部经理或考核经理:
设计,并制定绩效考核方案;
进行考核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对绩效考核运行效果做出评价,提出改进绩效考核方案。
(2)总经理:
批准绩效考核方案,对考核方案提出修改意见;
对职能部门经理实施考核,指导并审核考核小组对各部门其他人员的绩效考核;
召集相关员工进行绩效面谈,分析工作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人力资源部绩效考核专员:
统计汇总管理层员工的考核成绩,收集员工对绩效考核的建议;
负责绩效考核中与财务部的接口工作。
(4)考核执行人:
对被考核者进行工作指导,协助其设定工作目标并实施考核;
对被考核者的工作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5)被考核人:
协作制订考核计划、考核标准;
按要求完成计划,并根据考核结果和反馈意见做出积极调整。
(6)财务部出纳员:
根据人力资源部报送的绩效数据,按制度规定核算、发放绩效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