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Tech-星球(36氪旗下)看到一篇意思的推文《大厂的期权股权,再难留着这届年轻人?》,作者用的是探讨的语气,列举了诸多放弃股权期权的案例,都证明了激励不仅仅是钱这个观点。
物质激励带来的效用逐步减少,放弃千万期权的那位表示更看重职业发展的空间,而职业发展的空间来源于什么?
一是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能获得促进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挑战性任务;
三是完成这些任务后获得的超过预期的回报和成就感。
所以,我们往往非常关注薪酬、奖金、股权分红等激励,却忽视了对工作、成长的设计,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忽略的就是针对不同层级不同职位的群体的激励需求。
根据多年的实践,我们提出了一个分析的框架,针对不同层级、不同职位的群体,设计物质+非物质的激励。
-
薪酬福利维度:薪酬水平是否达到市场中位水平,是否存在不满意?
-
短期激励维度:是否有导向组织与团队目标达成、岗位价值实现的激励政策?
-
中长期激励维度:是否承认知识、劳动创造价值?是否允许劳动者c参与利润分配?
-
发展维度:是否有足够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机会?是否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
文化维度:组织是否建立了能持续激发和凝聚员工愿景、使命和价值观?设立丰富的奖项导向文化和绩效?
-
体验维度:IBM最新提出的HR3.0模式,只有10%的企业关注到提升员工的体验,这份工作是否能提升员工的工作体验?我们在软硬件上如何持续提升员工的体验?
-
老板和上级:95后越来越在乎在上级是否nice?而高级人才更多会关注一个老板的格局、风格,我们的老板、各级管理者是否关注如何对待和领导团队?
按照以上框架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那位放弃千万期权的技术骨干,是在发展维度缺少了设计,也可能是在文化、体验、老板层面缺少了激励改善,从而导致了人才的流失。
随着95后员工逐渐成为职场的主力军,面对这些追求自我实现、追求体验的年轻人,我们传统激励模式和手段逐渐失效,可能我们更多要求思考如何建立更加轻松、高效的协作文化和氛围,如何给员工更多的挑战性任务发展自我的机会,如何改善老板和管理者的管理风格,才是未来激励发展要点。
------------------------------------------
作者:王威,某知名咨询公司团队主理人
广东省中小企业管理专家库成员
轻战略认证架构师、高管教练
毕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香港大学ICB在读,从事HR工作和咨询近20年
对战略、组织、文化、薪酬、绩效、激励、股权有丰富的实践经验